编辑评论:
全书分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三个部分。除了发展概况外,每个部分都侧重于城市建设和各类建筑。
简介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是“十二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国家规划教材。全书分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三个部分。除了发展的总体概况外,每个部分都侧重于城市建设和各类建筑。其中,古建筑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内容较为系统和全面。还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和清式建筑实践;现代建筑部分侧重于建筑发展的一般性讨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 ,使读者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了解。为使读者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相关信息,《中国建筑史(第七版)》还配备了光盘,其中收录了古建筑重要实例的彩色照片约1000张。
简介
0.1 建筑的多样性和主流建筑特色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差异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许多鲜明的建筑风格。古代社会发展迟缓、交通拥堵,使这些特点得以长期保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南方炎热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丹澜”①;北方的游牧民族有轻木骨架,房间里铺着毛毡,方便迁徙;西北和新疆的维吾尔人有平顶或土坯穹顶的房屋,清真寺使用圆顶;在黄河中上游,用黄土崖开凿横向的洞穴作居室,称为窑洞;有原木用于东北和西南森林。 “干爽”型的建筑是建在墙里的;而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结构承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并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千百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官署、佛寺、道观、祠堂,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由于覆盖面广,地理、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同,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平面构成和外观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木框架建筑长期以来作为主流建筑类型被广泛使用,必然有其先天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 选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曾经气候温暖、森林茂密的黄河流域。此外,木材易于加工,可用石器完成采伐、切割、平整、制毛等工序(虽然加工很粗糙)。随着青铜工具和后来的斧、金、锯、凿、钻、造物等铁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在我的国家。 ) 适应性强的木框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条、尖牙等构件组成框架,以承受屋顶和地板的荷载,以及风和地震的力量。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说。房子内部可以更自由地划分,门窗可以任意打开。灵活性大,适应性强,能满足水乡、山区、寒区、热带地区的使用要求。
中国建筑史第七版pdf预览
温馨提示:由于部分资源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敏感关键词,如果购买后提示网盘资源链接失效,或者提示此类资源无法分享的情况,您无需担心,只需要联客服联系为您补发资源即可,客服QQ: 121671486,或者微信:diqiuren010101,邮箱:121671486@qq.com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着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