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内心满足的舒适感
示容布堪布是现代读者的人生指南,也是现代人定心的智慧之书。通过西藏精神,他们可以保守幸福的秘密,获得幸福生活的灵感,以内在的智慧面对生活的挑战。风风雨雨,电子版《次第花开》,陈坤,张家怡,任鲁豫,李秀萍,樊登,马未都,何东,程然亲切地推荐。
>
《次第花开》pdf图片预览
简介
《次第花开》是释容布堪布的精神散文集。它描述了精神世界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中应有的美好境界。
这本书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在我们迷失和脆弱时给予我们鼓励和启发,让我们培养对三宝佛法的信心和寻求解脱的决心。
这本书散发着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话语和简单生动的教法,帮助我们从容面对内心的本质,从各种迷茫中解脱出来,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的力量。
作者介绍
释容波堪布是当今一位有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他影响了超过 100,000 人的生活。 1963年出生于德格,自幼在家乡寺院随大德高僧学佛。 21岁时,他进入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寺,在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的指导下继续学习佛法。二十四岁时,他获得堪布学位。其后,他在无名佛学院宣讲密法要义,同时协助如意宝法王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支持四组学员学习、思考、修行。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设立了扎西赤林禅修院、疗养院和医院,并支持周边多座寺庙的发展,扶持和帮助僧人的修炼。同时,堪布长期支持许多贫困家庭解决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多年来,堪布孜孜不倦地在国内外弘扬佛法,提倡放生等形式的集体修行活动。深受海内外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
优秀的试读
《次第花开》正式出版是在2011年,那是五年前的事了,时间过得真快。我说“正式发表”,是因为有些迫不及待的读者自发地将我在网站上发表的文章陆续印成书,到处捐赠。 “正式版”出来后,一再重印。五年后,仍需再版。想想每年有多少新书出现,读者有多种选择。这样一本不易阅读,内容不新鲜有趣的书,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读者。这种情况确实是真的。出奇。
在一些读者看来,他们喜欢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是的,这是一本关于佛法的书,但书的内容并没有让他们感到遥远,而他们在平日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苦恼和困惑,他们的情绪、感受和反应,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我很高兴这本书让一些人感到接近佛法的修行。
其实佛教不是笼统的、死板的说教,也不应该只限于学者和专业人士在小范围内学习和实践先进的知识和专长。佛教最深奥的理论与我们现在的身心活动息息相关,也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设计的。
我记得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舒适感的早期文章。文章开头,有人问我:我怎样才能快乐?我说:放下你的执着,你就会快乐。如果这是一个标准化的测试,毫无疑问“放下执着”,我答对了;但是这个标准化的答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他对普通人的问题呢?我有点模糊。
什么是痴迷?怎么放手?这一切都需要解释,不仅仅是概念上或理论上的解释,更准确地说,是识别——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外在的情况、内在的情绪,并用手指一一指点,说:“这是执着。 ”和“这是一个附件。”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开始对佛法所讲的东西有所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从小接受的佛教教育和我的人生经历,让我内化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和观念,不需要解释。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意识到,当我把这些概念呈现给别人,尤其是那些文化和教育背景非常不同的人时,我需要从头开始,否则他们可能只是得到了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却无法释怀现实的苦恼。
但是,我们学习和修行佛法的目的不就是灭除烦恼吗?
什么是麻烦,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我们愿意诚实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难知道什么是麻烦,它无处不在,生活完全由点点滴滴组成和件麻烦的作文。而烦恼的止息,只能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刻开始。
佛陀成道后,并没有立即向世人宣讲他所证悟的究竟真理。他说:停,停,我的方法妙不可言。真相是微妙的,难以理解的,恐怕没有人能够理解。最好保持沉默。后来,在梵天和帝沙天的多次邀请下,佛陀开始宣讲佛法要义。他在说什么?苦、生、灭、道四圣谛法门。 “苦难的真相”是承认苦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积累的真相”是分析痛苦的原因;
我们现在知道,佛陀在转法轮二三转之后,又讲了更深奥的空性、如来等教法,但他一开始并没有讲这些,而是引导人们去观照。自己虽然生活的内容五花八门,但遗憾和悲伤却始终如一。
看到一个人一生中的痛苦来来去去,一个接着一个,是学法的第一步。这不是很有启发性吗?
《次第花开》中的很多文章都力求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解释佛法。我希望这能让读者知道,佛法的修行不必等到你将来变好或变坏,而是从你现在所在的地方开始,只从这里开始。
外行人在一段时间内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变得焦躁易怒。他的状态很差,很困扰。当他向我抱怨时,我问他:“你为什么学佛?” “为了解放。” “什么是解脱?”他沉默了。我说:“解脱就是没有烦恼。你充满烦恼,你想在何时何地解脱?烦恼不在别处,而是在你的心里;解脱也在你的心里。”
我们不能出去找一颗现成的、无故障的心脏移植到自己身上,更别想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解脱的人”,不是这样的神奇,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作斗争。
佛陀所传授的许多教法,教我们如何接近自己的经验,以自己为中心修行。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自私。我的意思是,你应该先检视自己的身语意,专注于对抗自己的贪、嗔、痴,而不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者急于“救度”别人。
如果我们不亲近自己的经历,诚实地看待发生在我们自己和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并将佛法应用在其中,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很容易偏离解脱烦恼的初衷。学习。
比如,你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熟练的“佛教徒”,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欣喜若狂”,“钦佩”,但内心却没有多少善意。不关你事的时候,你可以“八风不动”,但当真正的问题出现时,你的反应和不学佛的人一样。你对自己没有意识,对正法也没有意识。回忆只是让情绪泛滥,言行不当。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贴近自己修炼,无法随时唤起内心的感受、欲望、情绪的觉悟,也没有精神力去脱身。
“出埃及记”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术语。关键是我们要弄清楚要留下什么。在佛教中,出家是指出离烦恼。万事皆有因果,烦恼亦然,皆有因缘。要远离烦恼,就必须远离烦恼的因。根据《瑜伽士国土论》,烦恼有六种:潜伏于识界的烦恼种子、所缘、学恶友、听闻不正法、误入歧途、颠倒心意。要想彻底根除烦恼的种子,就需要达到觉悟圣人的境界。这不是常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但我们可以远离其他五因。就像种子没有阳光、雨水和露水等就不能发芽一样,凡夫可以通过远离这五因来防止烦恼的出现。这种压抑烦恼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出离心。
因此,无需纠结“出家”是出家还是远离出家,是厌世还是远离厌世。要知道,这些都是形式,烦恼在心里。
有些人出家后,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接触到的人和事,所见所闻都不同了。过去的很多烦恼,无环境条件,无朋友,无习惯。忧虑自然减轻。也有一些人出家后还在烦恼,甚至更糟,因为他们还在一起学习,还在天翻地覆的想事情,或者发现了新的情况。
厌世也是如此。有的人厌世,本身就是贪、瞋、痴的表现,而有的人厌世,则源于对真理的洞察。眼见世间的追求是徒劳无益的,正如历代伟人所说:世事如孩童游戏,你可以继续玩,但随时停下,就会结束。
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你真正想要的。你心中的遗憾和不满不是因为你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
我们应该警惕矫枉过正,刻意追求所谓的“出离心”。这意味着什么?比如你本来是持戒远离烦恼恶业,但是有人说持戒也是一种需要戒除的执着,所以你不持戒,认为这是更高的出离心。你本来是想出家修行的,结果却告诉你,和尚也有烦恼和执着。只要你的心是清净的,不管你有没有都一样,所以你放弃了出家的念头。依此类推,因为关键在心,所以皈依、听闻、供养、布施、禅修、精进等外在的形式,都不是必须的,甚至是应该打破的,应该是反向完成。
其实,外在形式是否必要,必要程度如何,取决于你的修为。如果你的修为真的到了那个层次,外在的东西不干扰你,你就不必在意形式了。但这只是针对您个人的,您不必担心;是否会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误解佛法,是另一回事。
过去,印度有 80 位大成就者。如果你看他们的传记,你会被他们的无耻行为吓到。西藏也有这样的大成就者,但我们必须明白:首先,他们的修行证悟境界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其次,他们不炫耀。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辈子都表现得像个普通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人鄙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佛教徒和大成就者,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的“疯狂”行为而对佛教产生错误的看法。或者向他们学习。有的大成就者在尸林修行时间长,人少,没有信心和诚心的人不会去那里,所以无关的人很少有机会看到他们的行为。
现在不同了。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言行所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周围的少数人。让初学者过早地接触佛法的深刻见解和行为对他们没有帮助,就像婴儿只能母乳喂养一样,如果你喂他一大块牛肉,他会好吗?
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所谓的“表格”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就像小船,载着我们渡过烦恼、生与死的河流。登陆解放的彼岸后,自然就不再需要船了,但还在江中的人急着下船不危险吗?
我们真的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
但是,它并没有那么复杂。藏传佛教的许多教派都有前行的修行,他们通过反复思考和修行“全职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空,轮回烦恼”来培养出离心。许多资深修行者从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他们愿意诚实地修行,出离心就一定会生起。这样的偏离保证是正确的。有时我不禁会想:我面前有捷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走弯路?
闲暇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空,轮回烦恼。想一想,这不是对我们生活的描述吗?什么更准确地概括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当我们冥想这些进步时,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反思我们的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实践,这正是它的意思。
现在流行一句话:生活就是实践。但我想很多人都误解了,以为活着就是修行。其实不是,至少不是佛教的修行。比如,如果你经历过悲欢离合,这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能认出无常、缘起、悲喜因果,这就是修行。疾病本身并不是一种修行。因病而领悟本性的脆弱和悲伤,由此生出出离心,或逼迫自己和他人,从而生起慈悲之心。这是练习。
所以,生命本身并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用人生的经历、顺境、逆境、苦乐,来巩固你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看法,那么这就是修行。 .大概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说: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否则,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只不过是业力循环。如果轮回是这样的,怎么可能是上师的加持呢?
由于心智的修炼不足,常人的精神力很弱,就像风中的烛火摇曳不定,所以一个相对干净、少分心的环境是修行的关键。但是,恐怕没有多少人能随时从工作、家庭、学习中抽身出来,远离喧嚣,默默地专心修行。怎么做?我们仍然可以转化我们的心,例如利用寂天菩萨在《觉悟》中所传授的各种修心方法,来创造一个宁静的地方,让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地方随身携带。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处理痛苦是一个艰难、漫长和令人沮丧的过程。了解和掌握某些对策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做到。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所要面对的只是失败、无效和不断的失败。无桑菩萨在极祖山待了十二年,连一个吉祥梦都没有,更何况我们,在各方面都远不如他。别忘了,我们的对手是从无始以来形成的惯性。所谓的积累,一去不复返。不要指望一时的努力就能扭转它。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想在麻烦和悲伤中再次变老,直到死亡猛烈地逼近,我们就必须继续努力,而且我们知道混乱还没有结束。从一开始就为不断的挫折做好准备,将使我们更强大,走得更远。
愿我们将佛法应用到我们现在的经验中,从而将自己和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温馨提示:由于部分资源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敏感关键词,如果购买后提示网盘资源链接失效,或者提示此类资源无法分享的情况,您无需担心,只需要联客服联系为您补发资源即可,客服QQ: 121671486,或者微信:diqiuren010101,邮箱:121671486@qq.com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着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