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瑜伽经》

 

【作 者】(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
【页 数】 140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20
【ISBN号】978-7-100-18386-4
【价 格】19.00
【参考文献】 (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 瑜伽经.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

 

图书封面:

图片[1]-《瑜伽经》(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图书目录:

图片[2]-《瑜伽经》(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瑜伽经》内容提要: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一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瑜伽经》内容试读

瑜伽经

第一章

现在,讲解瑜伽。(1)

他抛弃原始形象,以多种方式施恩世界,自己承受剧毒,

而消除大量痛苦;他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有美丽的顶冠,

缠腰的众蛇永远讨他喜欢;他有许多脸,身躯洁白无瑕,

实施瑜伽,赐予瑜伽,愿这位天神,众蛇之主,保护你们!①

现在,讲解瑜伽。“现在”表示开始从事。“讲解瑜伽”

①印度古代著作通常以颂神诗开篇。这首诗颂扬大神湿婆(sv)。这位大神以修炼瑜伽著称,享有“瑜伽之主”(yog或yogesvara)的称号。诗中提到他“自己承受剧毒”,是指古代天神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搅出能毁灭世界的毒药。为了拯救世界,他吞下毒药,结果药力发作,他的脖子被烧成青黑色。故而,他又名“青项”(nilakantha)。

瑜伽经

表示应该知道这部权威经典。“瑜伽”①是入定②。它是心法,涉及所有状态。这些心的状态是迷乱、愚痴、散乱、专注和抑止。

其中,在散乱的心中,入定依附散乱,不支持瑜伽。而在专注的心中,它照亮真实存在的对象,消除烦恼③,解开业的束缚,趋向抑止。这称为有智瑜伽。它伴随有思考①,伴随有观察⑤,伴随有欢喜,伴随自我性⑥。我们在后面会讲述这些⑦。一旦抑止一切活动,则是无智入定。

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2)】

这句经文旨在说明瑜伽的特征。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这里没有使用“一切”这个词,因此,有智人定也称为瑜伽⑧。心有三种性质,依据明亮性、活动性

①“瑜伽”是yoga一词的音译。yoga的词义为联系、驾轭或控制。在瑜伽哲学中,主要指控制感官和心,也就是这里所说“瑜伽是入定”。

②“人定”(samadhi)),古代汉译佛经经常音译为“三昧”或“三摩地”。

③“烦恼”的原词是klsa,词义为痛苦、折磨、污染和烦恼。

④“思考”(vitarka),古代汉译佛经译为“寻”,意谓“寻思”。

⑤“观察”(vicara),古代汉译佛经译为“伺”,意谓“伺察”。

⑥“自我性”(asmita)指将知觉视为自我。参阅2.6。

⑦参阅1.17。

⑧因为“有智人定”有心的活动。

第一章

5

和停滞性。心的善性①具有明亮形态,与动性②和惰性③结合①,而喜爱权力⑤和感官对象。它与惰性结合,而趋向无正法、无知识、无离欲和无权力。它清除愚痴的障碍,通体明亮,只与动性结合,而趋向正法、知识、离欲和权力。而它摆脱甚至最轻微的动性污染,处于自己的原本状态,只显示善性©和原人的区别,则趋向法云禅⑦。修禅者将这称为最高沉思⑧。

①“善性”(sattva)指原初物质的智力潜能,具有轻盈、光明和喜悦的性质。古代汉译佛经也译为“喜”。

②“动性”(rjas)指原初物质的能量,具有运动、激动和痛苦的性质。古代汉译佛经也译为“忧”。

③“惰性”(tamas)指原初物质的惯性,具有沉重、阻碍和懒惰的性质。古代汉译佛经也译为“暗”。

④按照印度古代数论哲学,世界有两种永恒的存在:“原人”(purusa)和“原初物质”(prakrti)。原人是永恒不变的。“原人”也称为“自我”(atman)。原初物质处在未显状态,故而也称为“未显者”(avyakta),是不可见的。但它具有三种性质:善性,动性和惰性(或译“喜性”、“忧性”和“暗性”)。这三性处在运动中,由此,原初物质失去平衡,发生变化,产生觉(buddhi,或译“知觉”)、自我意识、意根(思想)、五知根(眼、耳、鼻、舌和身)、五作根(口、手、脚、肛门和生殖器)、五种精细成分(色、声、香、味和触)和五种粗大成分(地、火、水、风和空)。

⑤“权力”的原词是aisvarya,词义为自主、统治、支配、财富和权力。

⑥此处“善性”(sattva)指心的善性。在《瑜伽经》中,“善性”一词常与“知觉”(buddhi)连用,合为“知觉善性”(buddhisattva,或译“知觉本性”),相当于“心的善性”,可理解为知觉潜能。

⑦“法云禅”(dharmameghadhyana)指认知心或知觉与原人的区别。参阅4.29。在佛教中,也有“法云三昧”的称谓。佛教也将菩萨修行的十地(即十种阶位)中的第十地称为“法云地”,意谓如同大云覆盖天空,降下清净之水。

⑧“最高沉思”(param prasankhyanam)指唯独沉思原人。

6

瑜伽经

智力①不变化,不活动,呈现对象,纯洁,无限。而明辨②以善性为本质,与它不同。因此,心舍弃这种明辨,抑止这种明辨。心处于这种状态,则趋向潜印象®。这是无种子入定①。在这里,不认知任何东西,故而是无智人定。因此,抑止心的活动的瑜伽分为两种⑤。

这时,见者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3)】

心处于这种状态,没有对象,这时以觉知为本质的原人有什么特征?这时,见者@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中。这时,智力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中,犹如处在独存⑦中。但在心展现时,智力即使依然这样,而又不是这样。

在别处,与活动一致。(4)

那么,这是怎样的情形?由于对象被呈现,在别处®,

①此处“智力”(citisakti)可理解为纯粹的智力,指原人。

②“明辨”(vivekakhyati)指心的分辨力。

③“潜印象”(samskara)指前生的各种生活经验留在心中的潜印象,形成潜意识或潜在能力。此词古代汉译佛经通常译为“行”。

④“无种子入定”(nirbija)指抑止心的一切活动,乃至最后抑止一切潜印象。参阅本章第18和第51。

⑤“两种”指有智入定(samprajnata)和无智人定(asamprajnata)。

⑥此处“见者”(drstr)指原人。

“独存”(kaivalya)指唯一或绝对,即处在解脱的状态。“独存”沿用古代汉泽佛

经用语

⑧“在别处”指“见者”(即原人)不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

···试读结束···

温馨提示:由于部分资源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敏感关键词,如果购买后提示网盘资源链接失效,或者提示此类资源无法分享的情况,您无需担心,只需要联客服联系为您补发资源即可,客服QQ: 121671486,或者微信:diqiuren010101,邮箱:121671486@qq.com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着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瑜伽经》(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瑜伽经》(古印度)钵颠阇利著;黄宝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金币0
免费资源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