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医至简》

 

图片[1]-《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图书目录:

图片[2]-《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图片[3]-《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大医至简》内容提要:

《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古中医研究者刘希彦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现对其原文逐条解读,以飨读者。

《大医至简》内容试读

绪第

有这样一种观点,说《金匮要略》是伪书。说到伪书的问题,那些时代久远的经典不可能每一句话都是初始版。就像老子的《道德经》,据考证,今天看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距老子在世的年代还有几百年。几百年的时间,竹简刻字,一本书传刻成另外一本书,说一句话传三个人就会变,我们今天读到的《道德经》还可能是《道德经》原文吗?但不能否认《道德经》护佑了我们几千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包括上卷《伤寒论》和我们现在要讲的下卷《金匮要略》两个部分。此书是由张仲景根据伊尹的《汤液经》论广而成。此书从商代伊尹算起,是三千多年;以张仲景生活的东汉而论,到现在也将近两千年了。为什么有些经方家会认为《金匮要略》是本伪书,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金匮要略》里面不类《伤寒论》语境的地方很多,甚至于有些条文和方子直接注明了出自某某后世的书,比方说出自《外台秘要》,这是唐代的文献。说明后人在传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东西放上去,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注明。

其实《伤寒论》也有这个问题,只是没《金匮要略》这么严重。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字的真伪也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障碍,因为古圣先贤传道并不重文字。很多古圣先贤并没有留下自己的书,孔子就没有留下自己的

书,他一辈子坚持述而不作,也就是自己不著书,只是编订古籍。张仲景也

是在编订古籍。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文上是这样记载的:“仲景论广

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汤液》就是《汤液经》。在我们的

文化传统里,既称之为“经”,便要有揭示世界本质的高度,也就是“道”

001

的高度,所以先秦能称之为“经”的典籍就很少,如《道德经》《易经》等。先秦之后,称之为经的书只有两本。所谓经方是指《汤液经》上记载的方子。医方前面加了个“经”字,可见其份量。)》

我们的文明成熟得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代表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很多都在先秦,现在学术界越来越有这个共识。那时候有个特点,文化的承载者并不重视立文字。很多的圣贤就不传文字,或者只传极少的文字,比如老子。他们认为,圣贤只是天地的管道和触须,无论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教导,还是借助有限的文字,都是要让你学会去体察天地间实实在在的规律,文字只是天地的指示牌,而不是抵达的终点。今天的人很喜欢在文字和理论里绕,名之为学问。

所以,真正的善学者,都只是向文字借道,借一条路而效法天地,师法自然。不善学者,“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唐]神赞)。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伤寒杂病论》文字那么精简,概念那么少,用后人的眼光来看,实在显得没什么学问。你看那些明清的医书多么的有学问,一本医书写下来考个状元都没问题。张仲景不是这样,他只是在讲人体实实在在的现象和规律,人身就是小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是而已,而不用过多的理论名相来搅扰你。

从这个角度来讲,《伤寒杂病论》只是船,若是弃了船登了岸,这个医学就成就了。还在搅扰《伤寒论》里的名相和概念,是很难真正学通的,因为船并不是彼岸。要学会用《伤寒杂病论》的觉知去阅读人体的第一手资料,先体察后实战,而不是总在理论和概念上打搅。所谓“百战归来再读

书”([清]曾国藩),书也才有可能真正地读懂。

式®

回到文字本身,如何辨伪是个问题。辨伪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找到

一以贯之的东西,也就是与上卷《伤寒论》一以贯之的东西,因为《伤寒

论》是公认保留原文原貌比较多的。

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的语境是什么?比如不立病名;比如方少药

简;比如辨证施治,而非辨病施治;比如人体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比如顺势

而为,顺应和治理人体的六种排病渠道和模式…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伤寒

002

论》里已经讲得很详尽了,就不赘言了。

有人说《伤寒论》的条文像密电码,通常是罗列一些“证”,如汗出、体痛、口苦、咽干、呕逆、腹满之类,似乎每一条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只要有个别的证不同,方子立刻就变了。这就是《伤寒论》的辨证特色,是很细致的功夫。

比如说,单一个头晕,很难得出准确率高的结论,因为很多情况下都有可能头晕,若再合参一两个证就清晰了:头晕合小便少或渴不欲饮,就是水饮引起的头晕;头晕合口苦咽干,就是少阳证的头晕。这就是《伤寒论》的辨证心法,多个证指向一个答案。单一的证来判断行不行,也行,但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准确率。

证所能证明的多为排病途径,关于能量是阴还是阳还要加上对脉象的判断。脉上定阴阳是准确率很高的。阴阳加上排病途径,于是就可以定方子了。读过《伤寒论》的就知道,全书的核心条文,绝大部分篇幅只是脉和证的描述,尤其是证很丰富。这个逻辑非常的清晰,就是根据人体实实在在的反应

来处理问题,并没有那些繁奥的理论。

《伤寒论》的原则是必须全面问证,且脉证相应,因为一个条件的进入或改变,就会引起结论的改变。全面的证据拿到之后,就像法院断案一样,互证互参,去伪存真,然后再取大象抓大局,才能得出结论。《伤寒论》之所以能成为一套治愈率高的医学,在操作方法上靠的就是这种律法精神,其易学易用靠的也是这种律法精神。

不这样全局而严谨的来辨证能不能断,也能,但失误率高。比如乏力就是气虚吗?小便黄就是有热吗?不用医生说,就便自己觉知一下也能知道,温病和实热出现乏力的情况很多;阴寒证小便黄的也很多,阳热证常常小便清长色白。可以说,离开多证互参,任何局部现象想指向准确率高的结论都很难,这就是人体的现实情况,并不会因为各门各派的理论不同而改变。比如说准确度极高的脉上断阴阳,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准,但也有极

少数的例外。比如偶见阳明里实证,由于气血被瘀堵牵制于里而不得出,所

以脉似阴,只有证上显现出里实或里热,这时候用泻药一通,脉反而盛了起

来。这种情况也不难辨,因为证与脉会有反差,所以要互参,然后去印证,

看看是不是服了泻药反而里通而脉出转盛。

003

后世的医学,总是习惯于以偏论病,谓之经验和流派特色,临证基本上搭一下脉,看个舌头,至多简单问几个症状就开处方了。证都不全,自然谈不上全面的辨证,更谈不上效法仲景,因为仲景之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说证上的细致功夫。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为一本书,明白了这个以贯之的东西,是从《金匮要略》里去伪存真最好的办法。有观点认为,《伤寒论》的方法是用来治外感病的,不能治内科病,这种观,点不值一驳,看看古今经方家的医案就知道了,亲自去印证更便捷。经方的核心思想是治理人体的排病模式和渠道,排病模式和渠道不分大病、小病、内病、外病。很多知见皆从不得

要领而来。

在讲解《金匮要略》之前先来回顾一下《伤寒论》的辨证原则。怎么回顾,当然不是把六经辨证重复讲一遍,而是用中医界常用的“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概念)理论来旁通。《伤寒论》通汤液学的源头,溯本清源,看看“六经”和“八纲”能否在一个统一的语境里来解读。

八纲

六经辨证之外,后世通行的是八纲辨证理论。这两个辨证系统是否矛盾?这两个辨证理论首先都是用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的,人体的运行机制只有一个,基于同一个人体机制,解读上应该是可以达成统一的。关于八纲的定义,中医界历来比较混乱,众说纷纭,现在按照经方的思想,先将八纲的定义明确。简

八纲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都说八纲是中医的常识,事实上我们混淆的往往也是常识。比方说,什么是阴阳?有人会说,寒就是阴,热就是阳。那么说寒热就好了,为什么要另出一个阴阳?有人说:气血亏虚就是阴,气血充足就是阳。可大家在说

“虚寒”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说的也是气血亏,说这个人太虚了气血亏,或

004

太寒了气血亏,那虚和寒又是什么?这些概念落到实处常常不明确。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

阴阳是大而化之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举例说明:高处是阳,低处就是阴;明亮的是阳,昏暗的就是阴;树叶的正面是阳,反面就是阴;人体的后面是阳,前面就是阴;人体后面的上部是阳,人体后面的下部就是阴。阴阳可以概括一切事物,就看具体对象是什么。

以《伤寒论》里临证治病的运用原则而论,阴阳主要指的是能量的多少,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津”“血”的多少。比如《伤寒论》里常用“津液虚”来表达“阴”这个概念。津血充足,人体对抗疾病就会呈积极亢盛的反应,此为阳证;津血虚少,人体对抗疾病就会呈消极虚衰的反应,此为阴证。(阴阳的临证判断方法,在《大医至简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里有详细的

讲解。)

凭脉象断阴阳是最能接近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血管里面血的多少,因为

这个对气血的体现最直观。就像看一辆车有没有油,最直观的是看油箱。油

箱里面有油,就是静止不动,能量也是阳;油箱里的油快没有了,就是时速

005

跑一百八十公里,能量也是阴。要看本质,不能以现象来论。

人体也好,机器也好,在维持日常的使用上,主要也就是能量和渠道这两个问题。能量少会致病,能量过多也会致病。好比电压过低机器会出问题,电压过高机器也会坏。能量居中才是正常的。无论能量处于何种状态,都有可能发生渠道的故障。车有油就能正常运行吗?不一定,因为还有渠道问题,比如油路堵了,或哪个硬件出故障了。

●表里

表里,简而言之,就是人体排病的势能方向,也就是渠道问题。人体想往表排病,还是想往里排病。再有一个“表里之间”的概念,现在惯称“半表半里”。这三个层面的辨证是《伤寒论》的原文里讲得最多的问题。

阴阳和表里构成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以太阳病为例,这个概念里包含的两个基本点:表和阳,为人体正试图往表排病,且能量处于阳的状态。

若表里阴阳的证混合在一起,局面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如下辨证原则:

若为阴,或津液虚明显,以能量为先来处理。

在排病层面上,有大局(也就是哪个层面的证更典型更严重)时以大局为重。

若大局不明显,表阳和里阳合病,先表后里;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寒热

寒热和阴阳的概念经常混淆,比如,以为热就是阳,寒就是阴。

在《伤寒论》里面不是这样。阴阳指的是人体整体的能量。如果说这个

人能量是阳,常规指的是整体的阳,不会说又阴又阳。但寒热不同,可以胃

寒肠热;脚寒手热;上焦寒下焦热;表热里寒。寒热是温度的概念,是局部

的,而且,几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整体寒热。如果一个病人全身上下已经无

处不寒,或无处不热,不大可能,那样的话这个病人可能已经留不住了。

006

一个哪怕极阴寒的病人,也可能会有局部的热证,比如咽喉发炎,眼睛

···试读结束···

温馨提示:由于部分资源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敏感关键词,如果购买后提示网盘资源链接失效,或者提示此类资源无法分享的情况,您无需担心,只需要联客服联系为您补发资源即可,客服QQ: 121671486,或者微信:diqiuren010101,邮箱:121671486@qq.com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着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不可思议资源网
《大医至简》刘希彦著|(pdf)电子书下载
此内容为免费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金币0
限时特惠
金币3
免费资源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